一、北国来客
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央,从地缘位置来看是妥妥的C位国家。虽然中泰两国陆路并不接壤,但整个中南半岛都处在中国、印度两大文明的共同影响下。所以自古以来中泰之间往来频繁。
泰国主体民族泰族与老挝的老族、中国的傣族同根同源。
主流观点认为泰族先民居住在中国云贵地区,蒙元时期,泰老民族受元朝扩张影响,开始沿着澜沧江(湄公河)一路南迁。
▲湄公河
与此同时,佛教从印度传来,后分化为北传(东亚)、藏传(青藏、蒙古)、南传(东南亚)等几个主要流派。
南传佛教一度是整个东南亚最主要的宗教,泰族向定居湄南河-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孟族学习技术和文化,接受了孟族信仰的南传佛教。
▲佛教东传
9世纪后,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脚步传入东南亚。南洋群岛地理细碎、政权众多,难以形成成体系的佛教思想。
不断渗透的伊斯兰教逐步取代了佛教的地位。以至于今日的印尼、马来西亚等国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。克拉地峡向北的中南半岛依然是佛教的范围。
▲伊斯兰教东传
13世纪时建立了第一个泰族封建政权——素可泰王朝。1282年,元世祖忽必烈遣使素可泰,使其向中国称臣纳贡,泰族政权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就此拉开。
素可泰对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产生了兴趣,400余名中国瓷匠被邀请到素可泰,成为该国最早的华人群体。
16世纪,阿瑜陀耶王朝(泰族建立)取代素可泰。阿瑜陀耶向明朝纳贡,在中国的史籍中,当时的泰国被称为暹罗。有明一代暹罗共向中国遣使102次,中国的郑和船队也在暹罗驻脚。
▲郑和下南洋
暹罗全民信佛的环境与中国文化存在相似性,利于华人在当地生活。随着两国商贸往来的密切,暹罗首都出现了最早的华人聚居区。
除了暹罗,明朝与南洋群岛联系也较为频繁。华人进入南洋群岛进而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峇峇娘惹族群,相较于中南半岛上的佛教国家,南洋群岛的众多伊斯兰政权在宗教信仰上与华人差异巨大,自然难以同化华人。
从素可泰到阿瑜陀耶,泰族政权不断壮大,势力范围早已超出湄南河流域,开始频繁向东入侵日益衰弱的澜沧(今老挝)、柬埔寨等国,夺取了大片领土。
暹罗向南深入克拉地峡,向西则与体量相近的缅甸争斗不断。暹罗需要华人帮助其提升国力。反过来,国势强盛外加良好的社会接纳度、文化相似度,都让暹罗在同化华人的道路上走在东南亚国家前列。
17世纪中叶,中国明清易代。暹罗迎来两轮华人移民潮。先是大量闽粤等省不愿被满族统治的汉人乘船来到东南亚,除了进入越南(明乡人)、缅甸等地,大批华人来到富饶的湄南河流域定居。
1722年,康熙帝听闻暹罗大米产量颇丰且价格便宜,就准予贩运暹罗大米到广州、宁波等地销售,1729年,清廷允许华商参与其中,一些华商索性定居暹罗。
由于华人妇女难以出海,暹罗华人选择与泰族女性通婚,融入泰国社会的同时仍保留了自身民族特性。如日后成为泰国国王的华人郑信,其父郑墉本是广东潮州人,雍正年间移居暹罗。郑墉经商致富并成为当地税务官,后迎娶泰族女子生下郑信。
相比泰族人,远道而来的华人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文化。不断做大的华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垄断暹罗的许多农贸行业,并凭借“钞能力”渗透进暹罗宫廷,一些华人还获得了贵族封号。
▲泰国爵位(部分)
暹罗当时实行“萨克迪纳”制度,即占全国人口15%的贵族、僧侣按层级获得不同数量的土地,占人口85%的奴隶则依附于封建领主。
华人不受该制度影响,自由活跃在暹罗商界。至17世纪末,暹罗人口约300万。当地华人占该国人口不足5%,控制了暹罗几乎全部的对外大宗贸易,发挥着远超族群规模的社会影响力。
暹罗以东是衰落的老挝和柬埔寨,他们成为暹罗地缘扩张的目标。但暹罗以西是国力不断增强的缅甸。缅暹两国体量相当,从16世纪起,两国为争夺土地的人口展开了长达百年的地缘竞争,都想置对方于死地。
1767年,缅甸入侵暹罗,暹军不敌致使全境沦陷,延续400余年,创造了灿烂文化的阿瑜陀耶王朝就此灭亡,这是泰族政权建立以来唯一一次被异族灭国。
[img][/img][img][/img][img][/img]▲缅甸占领暹罗
危亡之际,当地华人官员郑信揭竿而起,带领民众抵抗缅军。郑信本人曾侍奉阿瑜陀耶末代国王,被授予披耶达爵位,在华人和泰族中有一定号召力。
当时缅甸不仅入侵了暹罗,还向北与中国争控滇西土司,由此引发了清缅战争。郑信利用缅甸两线作战之机,不断进攻缅军据点,最终在1769年将缅军驱逐出境。
▲郑信
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,成为首个在海外当国王的中国人。郑信挽救了泰国,被看做泰国的民族英雄,作为泰国“五大帝”之一被历史铭记。
郑信封赏了大批华人将领,华人国王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泰国,其中包括来自柬埔寨、越南等地的“二次移民”。至1780年,泰国华人约23万,占当地人口4.8%。
▲泰国复国
清朝起初不愿承认海外华人的国王地位,郑信不断遣使清廷,直到1781年取得清廷册封。
1782年,郑信因对属下刑法严苛招致不满,最终被部下通銮杀害。通銮冒称是郑信的儿子郑华,借此获得清朝的册封,泰国曼谷王朝建立,其统治延续至今。
通銮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,其后代国王都拥有郑氏汉名,借此自称郑信后代。曼谷王朝延续了前代鼓励华人移民的政策,特准华人与泰族女子通婚(西方、印度等地商人则不被允许)、华人无须承担劳役且三年一缴人头税。泰国想借此增强国家经济活力,获得开发所需的劳动力。
▲通銮
总的来看,古代泰族政权因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,对华人移民持高度包容态度。相似的文化和中国朝代更迭促成多次移民潮,而掌握经济命脉的华人受到泰国上层的接纳,进入官僚甚至贵族行列,成为泰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以郑信为代表的华人进入泰国政治的操盘者,即便郑信的统治仅维持十余年,却进一步推动华人进入泰国政治核心圈层,提高了华人在泰国的政治地位。
|